close

現在買東西真的是太方便了,而且每個商城都有很多優惠

因為物流的進步以及無遠弗屆網路商城,在這個特殊時期,不出門也是顧慮到自身安全

無論是生活上用的,還是比較高單價的3c產品,目前在網路上選購比較多,真的是非常方便啊

科技始終來自於惰性真的沒錯,這就是懶人經濟啊!!!!(好像哪裡怪怪的)1911784406.gif1911784408.gif

【AS】黛西5尺長櫃-151.5x46x48cm是我在網路上閒逛時,猛然看到的產品,而且這產品其實我在很多評論網站觀察很久了

以實用性,價格,網路開箱文,臉書還有Dcard的相關資料來判定,推薦的人真的不少

而且當時的入手價跟現在比,現在入手才真正賺到,實際到貨後,也是非常的符合我的需求~~~1911770202.gif1911770203.gif

最近家人也是很需要這個【AS】黛西5尺長櫃-151.5x46x48cm,不枉費做了好幾天功課,好險沒出槌

現在終於等到最佳購買時機,不然等下次折扣,不知道等到甚麼時候

所以我個人對【AS】黛西5尺長櫃-151.5x46x48cm的評比如下1911770171.gif1911770178.gif

外觀質感:★★★★

使用爽度:★★★★☆

性能價格:★★★★☆

詳細介紹如下~參考一下吧

完整產品說明

 

穩重的整體設計,且帶有濃濃的優雅風,營造出整個舒適氣質,
充分展現主人的品味,不論是何種居家風格都能輕易搭配組合。

  
  
 

  


 
  


 



 
 















品牌名稱

  •  

尺寸

  • 寬150cm-179cm

風格

  • 現代風格

顏色

  • 棕色/咖啡色

產地

  • 台灣

組裝方式

  • 免組裝

材質

  • 木質

商品規格

  • 尺寸:如圖
    材質:如圖
    顏色:如圖
    ◎貼心小提醒
    1.誤差值:因人工丈量,尺寸±5%內為正常範圍
    2.僅限商品主體,不含擺飾品
    3.網頁產品因拍攝關係,與實品略有差異,不同裝置顯色狀況不同,實品顏色更佳
    4.專員通知您出貨後,配送時間還需7-14天(不含假日)
    5.運費及其他細項請詳見下方說明

 

非常推薦【AS】黛西5尺長櫃-151.5x46x48cm給大家

↓↓↓限量特惠的優惠按鈕↓↓↓

↓↓↓找不到適合的商品嗎,本月好物推薦一起來看吧↓↓↓

標籤註解:

PTT鄉民【AS】黛西5尺長櫃-151.5x46x48cm限量,團購,限時,週年慶,禮物,優惠,【AS】黛西5尺長櫃-151.5x46x48cm特價,開箱,比價,活動,好評,推薦

mobile01網友【AS】黛西5尺長櫃-151.5x46x48cm哪裡便宜,採購,優缺點,試用【AS】黛西5尺長櫃-151.5x46x48cm,好用,CP值,經驗,好康,集購,下殺,免比價,去哪買?,

名人推薦【AS】黛西5尺長櫃-151.5x46x48cm介紹,部落客,排行,【AS】黛西5尺長櫃-151.5x46x48cm,體驗,精選,限定,折扣,折價卷,dcard推薦,直播主推薦,網紅推薦熱賣款

熱點新知搶先報

 

... 一、靖康之變 《清明上河圖》是一幅偉大的繪畫作品,這不僅表現在它的藝術成就上,在《清明上河圖》流傳過程中、在畫後題跋中也清晰地記下了歷史車輪,本身就是一部歷史長歌。 首先來了解一下張擇端所生活的歷史時代——北宋宣和後期。徽宗名趙佶,神宗第11子,宋哲宗弟。哲宗病死後,因無嗣太后立趙佶為帝,然而趙佶卻成了北宋的亡國之君,他為政期間政治腐敗,重用蔡京、王黼、童貫、梁師成、李彥、朱免一干奸臣(時稱六賊)。濫增捐稅,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大興土木,修建皇家宮殿園林。時國內宋江、方臘農民軍起義不斷,國外方面金國逐漸崛起。宣和七年十月(1 1 2 5年),金軍大舉南侵,直取汴京。膽小怯弱的徽宗當時就被嚇暈了過去,被叫醒後趕忙下昭傳位於皇太子。於十二月,他宣布退位,自稱「太上皇」,讓位於子趙桓(欽宗),帶著蔡京、童貫等一干賊臣,藉口燒香倉皇逃往安徽亳州蒙城。 第二年,圍攻汴京的金兵被李綱擊退北返,趙佶才回到汴京。公元1 1 2 6年年底,(靖康元年)汴京城被金兵包圍,但金兵未敢入城,把大本營扎在城南郊的青城,以談判為名於一一二七年正月初十、二月初八先後扣押了欽、徽二宗,徽、欽二帝被金軍俘虜,後死於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汴京城立時成了亡國之都,城內已亂作一團糟,這場歷史上巨大的災難,史稱「靖康之恥」。《清明上河圖》從此流落北方民間。當年五月初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在南京歸德府即位,建立南宋政權,北宋臣民懷念北方故土,思鄉之情寄託於《清明上河圖》,一時更使該畫名聲鵲起。 政治上極其腐敗、膽小怯弱的宋徽宗,在藝術史上卻是個大家書畫詩詞歌賦無不精擅。獨創了瘦金體,在書法界影響較大。在他繼位前,與王詵、趙令穰等書畫名家交往甚密。在宮中設琴棋書畫四院,其中以畫院為首,將書畫正式列入國家科舉制,並派譴文臣編纂《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宣和博古圖》等書,對繪畫藝術有極大的倡導和推動作用。 歷史發展到金世宗年間,幾個北宋亡國之民聚在一起,一同展開故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畫卷,共同懷念舊時的北宋王朝,這些人就是張著、張公藥、酈權、王磵、張世積。 ... 在靖康之難之後的一百多年裡,《清明上河圖》並沒有被金國收入在皇宮,而是在金國查抄宋國皇宮之前,流傳到金國民間。當人們拿到這幅宏篇巨作時,誰也不知道這幅畫叫甚麼名字,是誰人所作,因為畫上根本找不到署名。這時1 1 8 6年,金人張著為《清明上河圖》寫下題跋: 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人也。幼讀書,遊學於京師,後習繪事。本工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按《向氏評論圖畫記》云:「《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選入神品」,藏者宜寶之。大定丙午清明後一日,燕山張著跋。 在歷史古籍資料上都找不到翰林張擇端的記載,多虧張著的題跋,其上記載了作者張擇端的生平事跡,如果沒有張著的題跋,我們今天看到的《清明上河圖》作者署名上也許是「佚名」。金劉勛《中州集》卷七中記:「著,字仲揚,永安人。泰和五年以詩名,召見應制,稱旨,特恩授監御府書畫。」 《中州集》中的《讀張仲揚詩,因題其上》還詩:「布衣一日見明君,俄有詩名四海聞。楓落吳江真好句,不需多示鄭參軍。」 金劉祁《歸潛志》記:「明昌、承安間作詩者,尚尖新。故張翥仲揚,由布衣有名,召用。其詩大抵皆浮艷語,如『矮窗小戶寒不到,一爐香火四圍書』,又『西風了卻黃花事,不管安仁兩鬢秋』,人號『張了卻』」。 張著友張公藥、酈權、王磵、張世積等相繼作了題跋。 ... 通衢車馬正喧闐,祗是宣和第幾年。當日翰林呈畫本,昇平風物正堪傳。水門東去接隋渠,井邑魚鱗比不如。老氏從來戒盈滿,故知今日變丘墟。楚柂吳檣萬里舡,橋南橋北好風煙。喚回一餉繁華夢,簫鼓樓臺若個邊。--竹堂張公藥 峨峨城闕舊梁都,二十通門五漕渠。何事東南最闐溢,江淮財利走舟車。車轂人肩困擊磨,珠簾十里沸笙歌。而今遺老空垂涕,猶恨宣和與政和。原註:(宋之奢靡至宣政間尤甚)京師得複比豐沛,根本之謀度漢高。不念遠方民力病,都門花石日千艘。原註:(晚宋花石之運,來自此門)。--鄴郡酈權 歌樓酒市滿煙花,溢郭闐城百萬家。誰遣荒涼成野草,維垣專政是姦邪。兩橋無日絕江舡原註:(東門二橋。俗謂之上橋、下橋),十里笙歌邑屋連。極目如今盡禾黍,卻開圖本看風煙。--臨洺王磵 畫橋虹臥浚儀渠,兩岸風煙天下無。滿眼而今皆瓦礫,人猶時復得璣珠。繁華夢斷兩橋空,唯有悠悠汴水東。誰識當年圖畫日,萬家簾幕翠煙中。--博平張世積 張公藥,字元石,號竹堂,滕陽人。孝純子,以文蔭入仕,官郾城令,以昌武軍節度副使致仕。以文蔭入仕,嘗為郾城(今河南許昌縣)令,昌武軍節度副使致仕,著有《竹堂集》(已佚)。公藥祖父孝純,字永錫。宋宣和末,知太原,守 年,因城陷降金,不拜,執歸中京,至是以其主文柄。後為汴京行臺左丞相, 年,致仕歸徐州。皇統四年卒,諡安簡。公藥子觀,字彥國,仕為某軍節度副使。公藥孫厚之,字茂弘,承安二年進士。 ... 酈權,字元輿,臨漳人(一說河南安陽人)。明昌初,召為著作郎,未幾卒。作詩有筆力,多有佳句為人傳誦,嘗著《坡軒集》,已佚。權父瓊,字國寶,宋宣和間棄文從武。後降於金,仕至武寧軍節度使。 王磵,字逸賓,號遺安,汴梁人。博學能文,不就科舉。孟宗獻、趙渢等,皆師尊之。明昌末,以德行才能為薦,特賜同進士,授亳州鹿邑主簿,時已七十,以老疾乞致仕。泰和三年卒。為人循循醇謹,與名士如張公藥、師拓、酈權等交遊。趙秉文為作墓碣,稱其詩沖淡簡潔似韋蘇州。秉文嘗集黨懷英、趙渢、路鐸、劉昂、師拓、周昂、王磵七人詩,刻木以傳,名《明昌辭人雅制》。 金趙秉文《滏水文集》卷十一有《遺安先生(王磵)言行碣》: 「先生姓王氏,諱磵字逸賓,其先臨氵伊名人。先生實生於汴梁,嘗以氵名川自稱,不忘本也。自幼穎悟絕群,外弁頁如也。初學詩於伯父震。落筆驚人,震自以為不及。未幾,詩名大振。加之孝於親、友於弟、誠於人、篤於已,遠近論大行,必曰王逸賓矣。」 以上資料摘自《中州集》、《宋史》、《金史》) 從史書記載中來看,張著和他的幾個好友張公藥、酈權、王磵、張世積都是北宋滅亡後降金的臣民,而且他們幾乎都活躍於當時的詩壇,張著祖籍是燕山(今北京),張公藥是滕陽人(今山東滕縣),王磵是汴梁人,酈權是臨漳人,張世積生平事跡不詳,但他題跋後署名「博平張世積」,博平在今山東聊城境內。據元代楊準在《清明上河圖》後的跋文,可以知其為「亡金諸老」之一。張公藥的祖父張孝純宋宣和末年因城陷降金,酈權的父親酈瓊也於宣和末年降於金,張公藥與酈權的父親,先後由北宋降金;張公藥的祖父曾任職於汴梁,張公藥本人任郾城縣令,而郾城就在汴梁之南。而王磵本身就是北宋亡國之都汴梁人,王磵《暮春郭南》(《中州集》卷四)中云:「大梁城外孤臺傍,煙昏水碧春林芳。憑高極目見歸雁,風物令人思故鄉。」他從小就生長在汴梁,現在亡國了,他怎能不惆悵懷舊一番呢,在他的詩中盡顯了他深切的思鄉之情。在金貞元元年(1 1 5 3年)金國人遷都燕京,設大興府(管轄今天北京的西南一帶),把燕山改稱中都,也稱大興。在1 1 8 6年張著寫下的題跋中他署名燕山張著,而不署名金中都張著或是大興張著,可能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 1 1 8 6年,北宋亡國已有六十年,幾個亡國的臣民聚在一起(可能只有張著一人非北宋亡國之民),展開這幅宏篇巨作《清明上河圖》,目睹昔日故都汴梁的繁華景象,寄託對故都的思念,那些街景仿佛歷歷在目、記憶憂新,祖孫幾輩世世代代為國家效勞,從小在這裡長大,在這裡建功立業,而現在一切都改變了,由此抒發一番亡國之感慨,並各自在名畫上留下了自己的題跋,在字裡行間用筆墨寄託自己的思念故國的深情,在歷史上寫下自己的名字。 ... 二、元帝國和明前期的收藏家 元朝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歷史還不足百年。1206年蒙古貴族在斡難河源推舉鐵木真為大汗,尊稱成吉思汗,自此蒙古汗國建國, 第五代大汗忽必烈,建號改元。先後攻滅了西夏、金政權,建立了一個地跨亞歐大陸的強大帝國。元朝統治者到處搜刮財寶,宋室皇宮內的金銀珠寶、名貴文物幾乎席捲一空,《清明上河圖》也不例外,再次被收入宮廷,但《清明上河圖》在元宮卻一直倍受冷落。 1 2 6 0年《清明上河圖》被收入元朝秘書監,為官匠裝池者以贗本偷換出宮。售予某貴官,貴官得畫不久卻被派往真定(今河北正定縣)駐守。貴官府內負責保管此畫的人,又趁機將畫盜出,賣給了杭州陳彥廉。陳怕事敗,又急於用錢,就打算賣掉《清明上河圖》,以免惹禍。這時博雅好古寓居北京的江西人楊準。聽到這一消息,急忙登門買畫。楊準,字公壽,號玉華居士。他儒雅風流,博古通今,住在北京期間,十分留意搜訪古物。楊準傾囊以授,購回《清明上河圖》,便藉故回鄉。楊準將得圖經過錄在圖後裱紙上,並於1 3 5 2年在《清明上河圖》上寫下自己的題跋。翌年,楊準家忽然來了一位貴客,楊準一見喜出望外。來客是江西新喻(今新余縣)人劉漢龍。劉漢龍在書畫界也是個小有名氣的鑑賞行家,而且與楊準相交甚厚。楊準忙將《清明上河圖》拿出來與好友共賞。劉漢龍見圖後震驚無比,譽為「精藝絕倫」,於1 3 5 4在楊準跋後再題一跋,稱圖是「稀世珍玩」,要楊準的後代世世珍藏。 ... 楊準題跋曰: 「右故宋翰林張擇端所畫清明上河圖一卷,金大定年間,燕山張著跋雲『向氏圖畫記,所謂選入神品』者,是也。我元至正之辛卯,準寓薊日久,稍訪求古今名筆,以新耳目。會有以茲圖見喻者,且云:『圖初留秘府,後為官匠裝池者,以似本易去,而售於貴官某氏,某後守真定,主藏者復私之,以鬻於武林陳某,陳得之且數年,坐他事稍窘急,又聞守且歸,恐遂速禍怨,思欲密付諸賢士君子。』準聞語,即傾橐購之,蓋平生癖好在是也。卷前有徽廟標題,後有亡金諸老詩若干首,私印之雜誌於詩後者若干枚。其位置若城郭市橋屋廬之遠近高下,草樹馬牛驢駝之小大出沒,以及居者行者舟車之往還先後,皆曲盡其意態,而莫可數計,蓋汴京盛時偉觀也。汴自朱梁來,消耗極矣,至宋列聖,修養百年,始獲臻此甚盛,其君相之勤勞,閭井之豐庶,俗尚之茂美,皆可按圖想其萬一。吾知畫者之意,蓋將以觀當時而夸後代也,不然則厄於時而思殫其伎,以傑然自異於眾史也,何其精能之至,而毫髮無遺恨歟!此豈一朝一夕所能就者,其用心亦良苦矣。夫何京、攸父子,以權奸柄國,使萬姓愁痛,強虜桀驁,而汴之受禍有不忍言者。意是圖脫稿,曾幾何時,而向之承平故態,已索然荒煙野草之不勝其感矣。當事時,城外內之金帛珍玩,根括殆盡,而是圖獨淪落至今,逾二百年而未甚弊壞,豈有數耶!自時厥後,其地遂終不睹漢宮,而困於戰爭且日甚,雖欲求卷中所圖仿佛,有安可得矣。嗚呼!都邑廢興,雖系運數,而人謀弗臧,蓋各有自。天津聞鵑之嘆,崇宣秉鈞之虐,謂非基於熙豐大臣之謬誤可乎!其所以之汴之陸沉,而不可復振者,亦必有任其責矣。今天下一家,前代故都,咸沐聖化,其生聚浩穰,宜不減昔,惜吾未得一一躬造其地,以覽觀其盛,故於是卷既嘉起筆墨之工,而又因以識予之感慨雲。至正壬辰(1352)九月望月,西昌玉華素士楊準跋,鈐印二,準,京兆文章家印。」 其後劉漢題跋云: 「余自幼喜畫學,業之四十年,平生所見古今畫,以軸計者,奚啻累千百,其精粗高下,要皆各擅一絕,往往不能兼備,壬辰秋,避地來西昌,楊君公平以余之專門也,出所藏清明上河圖以示。其市橋郭徑、舟車邑屋、草樹馬牛、以及於衣冠之出沒遠近,無一不臻其妙。余熟視再四,誠非虛語,而或者猶以井蛙之見,妄加疵纇,甚矣其不知子都之嘉姣,而亦何足為是圖輕重哉。嗚呼,此希世玩也,為楊氏子若孫者,當珍襲之。至正甲午(1354)正月望,新喻劉漢謹跋。」 1 3 6 5李祁在《清明上河圖》上作了題跋,題跋上記圖為靜山周氏家。李祁,元茶陵人,字一初,別號希蘧,又號危行翁。著有《雲陽先生集》十卷。元亡,自稱不二心老人,不仕明朝, 年70餘乃卒。曾書寫過《公方弱冠帖》和《蘇軾樂地帖跋》。 ... 李祁跋云: 「靜山周氏文府所藏清明上河圖,乃故宋宣和政年間名筆也,筆意精妙,固自宜入神品。觀者見其邑屋之繁,舟車之盛,商賈財貨之充羨盈溢,無不嗟賞歆慕,恨不得親生其時,親目其事。然宋祚自建至宣政間,安養生息,百有五六十年,太平之盛,蓋已極矣。天下之勢,未有極而不變者,此固君子之所宜寒心者也。然則觀是圖者,其將徙有嗟賞歆慕之意而已乎,抑將猶有憂勤惕厲之意乎!噫,後之為人君為人臣者,宜以此圖與無逸圖並官觀之,庶乎其可以長守富貴也。歲在旃蒙大荒落(1365)。雲陽李祁題。」前鈐印二,李一初氏,不二心老人。 ... 三、明後期的收藏家——李東陽 1 4 6 1前後吳寬在《清明上河圖》題跋稱,圖在大理寺卿朱鶴坡家。吳寬,字原博,號匏庵,又號玉延亭主,世稱匏庵先生,長洲(今江蘇吳縣)人,明代大書法家、文學家。明成化八年狀元,官至禮部尚書。工詩文,善書法,書法師蘇東坡,著有《匏庵家藏集》、《書經正蒙》等,有書法精品《種竹詩卷》、《題趙孟頫重江疊嶂圖詩》、《為唐寅求情札》傳世。他於書無所不讀,家中藏書樓名「叢書堂」所藏十分豐富,還曾專典誥敕修《憲宗實錄》。他的宦績政聲、詩文成就、書法藝術方面都名聲顯赫,由於他作風高潔,不受時尚左右,而以清正自守,死後諡文定。吳寬跋曰: 「金燕山張著,以此圖為張擇端筆,必有所據。至後人乃以擇端作於宋宣政間,今畫譜俱在,當時有如斯人斯意,而獨遺其名氏何耶?大卿朱公,藏此已久,予始獲展閱,然如入汴京,置身流水游龍間,但少塵土撲面耳。朱公云:此圖有稿本,在張英公家,蓋其經營布置,各極其態,信非率易所能成也。吳寬」 徐溥,字時用,號謙齋,袱溪人。他自小胸懷大志,天資聰穎。景泰五年廷試榜眼,59歲時升為文淵閣大學士,最後晉升為太子太傅戶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次年又任首輔。徐溥入閣為相十二年,忠於王朝,盡心盡力,對朝政多所匡扶,被譽為明朝賢相之一。與劉健、李東陽、謝遷等同心協力,輔治朝政。尊敬他的人尊稱他「徐閣老」。弘治十年徐溥以「四朝元老」的殊榮奉旨南歸故里。於弘治十二年病卒於家中,特贈太師,加特進左柱國,諡「文靖」。著有《謙齋文集》4卷、《文靖疏稿》2卷。 ... 弘治以後,《清明上河圖》歸徐溥所有。徐溥和李東陽同朝為政多年,因為他說《清明上河圖》上有李東陽的叔祖李祁的題字,便把《清明上河圖》贈與李東陽(李東陽在《清明上河圖》跋記),自願無償把這幅人人夢寐以求的名畫轉讓給了李東陽,卻沒有在《清明上河圖》上留自己的筆跡。 李東陽,字賓之,湖廣茶陵人,號西涯,明代的詩人、書法家,明太子少保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弘治十二年曾和程敏政主持會試。著有《懷麓堂集》100卷傳世,並被收入清代編纂的《四庫全書》,對當時影響較大。他的詩文追求典雅工麗,而且聚集大批有才華的官員和才子,在當時形成了以李東陽為首的茶陵詩派。書法方面他善於於篆、隸、楷、行、草書。明詹景鳳《詹氏小辨》中云:「東陽草書,筆力矯健成一家,小篆清勁入妙。」他對自己的篆書很自負,說:「李斯、李陽冰之後,就算小生我了。」在書法界人們評價他在明中期書風起承先啟後的作用。可見他在當時文壇、書法界都有相當了不起的造詣。 李東陽自幼就才華出眾,深得明代宗喜愛,說他日後一定能做得丞相。果然在18歲那年他登進士第,殿試二甲第一。一年一年步步高升,弘治十一年他拜官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在當時京城內外流傳這樣一句話:「一個坐皇帝,一個立皇帝;一個朱皇帝。一個劉皇帝。」明武宗時劉瑾專權,朝廷政治腐敗,但李東陽廉潔自律,曾努力為推翻劉瑾專權作著自己的貢獻,和劉健、謝遷在閣議中請求誅劉瑾,由於李東陽的態度較為含糊,閹黨也不想和他為難,才使他能夠倖存下來,這是李東陽骨氣軟的一方面。而他又向武宗上書「嬉遊廢政」之弊;又上書論「時政四弊」,可是卻都沒有得到回報。《明史》中說他:「潛移默奪,保存善類,天下陰受其庇」。等到後來楊一清計除劉瑾,武宗嬉樂如舊,政治腐敗日甚一日。在正德八年,李東陽獲準致仕,閒居北京郊區西涯村家中,以詩酒自娛。於正德十一年病逝。贈太師,諡號文正。 李東陽第一次見到《清明上河圖》的時候,只是一個剛考中進士的年輕文人,《清明上河圖》仍在大理寺卿朱文征手中,他有幸看到了這個傳世名畫,同時還在畫後的跋中看到了在一百二十六年前元朝末年他的遠祖李祁所提的跋序,這真是一番奇遇啊! 在《清明上河圖》的跋文中,共提跋了兩次,而且他的提跋還是跋文中最詳盡的,如果把《清明上河圖》全部提跋當作一部歷史小說,那麼李東陽的跋文就是小說中最精彩的高潮。 於弘治三年(1 4 9 1年)在大理寺卿李東陽在《清明上河圖》寫下了自己的第一個跋。 ... 跋中寫到: 「宋家汴都全盛時,萬方玉帛梯航隨。清明上河俗所尚,傾城士女攜童兒。城中萬屋翬薨起,百貨千商集成蟻。花棚柳市圍春風,霧閣雲窗粲朝綺。芳原細草飛輕塵,馳者若飆行若雲。虹橋影落浪花里,捩舵撇篷俱有神。笙歌在樓游在野,亦有驅牛種田者。眼中苦樂各有情,縱使丹青未堪寫。翰林畫史張擇端,研朱吮墨鏤心肝。細窮毫髮夥千萬,直與造化爭雕鐫。圖成進入緝熙殿,御筆題簽標卷面。天津回首杜鵑啼,倏忽春光幾時變。朔風捲地天雨沙,此圖此景復誰家。家藏私印屢易主,贏得風流後代夸。姓名不入宣和譜,翰墨流傳藉吾祖。獨從憂樂感興衰,空吊環州一掊土。豐亨豫大紛此徙,當時誰進《流民圖》?乾坤頫仰意不極,世事枯榮無代無。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今大理卿致仕鶴坡朱公所藏也,族祖希蘧先生之遺墨在焉。予三十年前見之,今其卷帙,完好如故,展玩累曰,為之嘆惋不能已,因題其後。弘治辛亥(1491)九月壬子,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講學士,雲陽李東陽識,鈐印三,長沙,賓之,茶陵新州故家。」 ... 李東陽第二次在朱文征處見到這卷畫時,他已是官方典禮的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講學士,乃皇帝身邊的近臣。二次邂逅名畫的李東陽「展完累日,為之歡惋不已」。過了幾年,朱文征年事漸高,深知自己再也沒有心力去保管手頭這卷珍貴的《清明上河圖》了,便將它出讓給了內閣好友徐溥。徐溥於弘治十年回鄉,弘治十二年徐溥病卒,徐溥得到《清明上河圖》不到十年,一方面可能徐溥對李東陽文才、人格等方面都較為看好,另一方面是為李祁、李東陽祖孫聚首古畫的掌故,等到徐溥臨終時,在遺囑中吩咐他的兒子徐文燦,在他死後將《清明上河圖》轉送給李東陽。 正德十年3月27日(1515年)68歲的李東陽在家中的懷麓堂,又一次展開了《清明上河圖》畫卷,寫下了他的第二個長達千字的跋文。第二個跋云: 「右清明上河圖一卷,宋翰林畫史東武張擇端所作。上河雲者,蓋其時俗所尚,若今之上(左土右冢)然,故其盛如此也。圖高不滿尺,長二丈有奇,人行不能寸,小者才一二分,他物稱是。自遠而近,自略而詳,自郊野以及城市。山則巍然而高,隤然而卑,窪然而空。水則澹然而平,淵然而深,迤然而長引,突然而湍激。樹則槎然枯,郁然秀,翹然而高聳,蓊然而莫知其所窮。人物則官、士、農、賈、醫、卜、僧道、胥吏、篙師、纜夫、婦女、臧荻之行者、坐者、授者、受者、問者、答者、呼者、應者、騎而馳者、負者、載者、抱而攜者、導而前呵者、執斧鋸者、操畚鍤者、持杯罌者、袒而風者、困而睡者、倦而欠伸者、乘轎而搴簾以窺者、有以板為輿無輪箱而陸拽者、又有牽重舟溯急流極力寸進,圜橋匝岸、駐足而旁觀皆若交歡助叫百口而同聲者。驢騾馬牛橐駝之屬。則或馱或載,或臥或息,或飲或秣,或就囊齕草首入囊半者。屋宇則官府之衙,市廛之居,村野之莊,寺觀之廬,門窗屏障籬壁之制,間見而層出。店肆所蚤,則若酒若饌,若香若藥,若雜貨百物,皆有題扁名氏,字畫纖細,幾至不可辯識。所謂人與物者,其多至不可數,而筆勢簡勁,意態生動,隱見之殊行,向背之相準,不見其錯誤改竄之跡,殆杜少陵所謂毫髮無遺憾者。非蚤作夜思,日累月積,不能到,其亦可謂難已。此圖當作於宣政以前,豐亨豫大之世,卷首有?陵瘦金五字簽,及雙龍小印,而畫譜不載。金大定年間,燕山張著有跋,據向氏書畫記,謂與西湖爭標圖,俱選入神品。既歸元秘府,至正間,為裝池官匠,以似本易去,售於貴官某氏,某出守真定,主藏者復私之,以售於武林陳彥廉氏,陳有急又聞守且定,懼不能守,西昌楊準重價購之,而具述其故云爾。後又為靜山周氏所得,吾族祖雲陽先生為跋其後。又有藍氏珍玩、吳氏家藏諸印,皆無邑里名字,不知何年復入京師。予始見於大理卿朱文征家,為賦長句,繼為少師徐文靖公所藏,公未屬?,謂雲陽手澤所書在,治命其孫中書舍人文燦以歸於予,其捲軸完整如故,蓋四十餘年,凡三見而後得也。嗚呼!韓退之畫記,其所系幾何,旋復喪失,獨其文奇妙,故傳之至今。今有圖如此,又於予有世澤之重,而予之文不足以發之,姑?其要如此。且見夫逸失之易而嗣守之難,雖一物而時代之興革,家業之聚散,關焉,不亦可慨也哉!噫,不亦可鑑也哉!正德乙亥(1515)三月二十七日,李東陽書於懷麓堂之西軒,鈐印二,懷麓堂印,大學士章。」 四、奸臣嚴嵩和太監馮保 明朝嘉靖時《清明上河圖》被大收藏家陸完收藏。陸完,字全卿,號水村,江蘇長洲人,成化年間進士,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書。據載他收藏的書法中有懷素《自敘帖》、顏真卿的《朱巨川誥身》以及諸遂良的《倪寬贊》等。由於武宗依然怠政荒淫,寧王朱宸濠便重金賄賂武宗身邊一干人等,其中就包括陸完,他為朱宸濠在朝廷上說過好話,幫助朱宸濠為叛亂做準備。後來提督南贛軍務都御史王守任平叛朱宸濠的叛變,在查抄寧王府時,陸完與朱宸濠來往的信件被發現,陸完罪當處死,但朝廷念他正德五年平定劉六、劉七的農民起義軍有功,便將其謫戍福建靖海衛。 ... 陸完所題跋: 「圖之工妙入神,論者已備,吳文定公訝宣和畫譜不載張擇端,而未著其說,近閱書譜,乃始得之。蓋宣和之作,專於蔡京,如東坡、山谷,譜皆不載,二公持正,京所深惡耳。擇端在當時,必亦非附蔡氏者,畫譜之不載擇端,猶書譜不載蘇黃也。小人之忌嫉人,無所不至如此,不然則擇端之藝其著於譜成之後歟!嘉靖甲申(1524)二月望日,長洲陸完書。鈐印三,陳湖,青泉白石,吳郡陸氏。」 《清明上河圖》流傳到這裡有三種說法,都來自前人記載,先說嚴嵩、嚴世蕃父子,嚴嵩(1480——1569),表字惟中,號介谿,分宜(今江西分宜)人,弘治十八年(1505)考中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以後引疾歸家十年;還朝後,累官至南京吏部尚書;嘉靖十五年(1536)十二月,入京為禮部尚書盤踞津要,凡21年。嚴嵩排斥異己、結黨營私,可謂權傾朝野,其子嚴世蕃,其孫嚴鵠、嚴鴻也個個鉤爪鋸牙。 其一:明人李日華《味水軒日記》上記載說:當年嚴嵩柄國,得知《清明上河圖》為無上神品,就派人到處搜尋,這時畫還在陸家(據文嘉《鈐山堂書畫記》記載,陸完死後,他的兒子急著要用錢花,就將《清明上河圖》賣給了崑山顧鼎臣家)。陸完死後由夫人保管。她也非常珍重寶愛,就把畫縫在一個繡花枕頭中,坐著還是睡著,都隨身帶著,寸步不離身,即使是親生的兒子,也不能看到。夫人有一個外甥,姓王,善繪畫,而且很乖巧,會說話,很是得夫人的歡心。趁夫人高興的時候,就提出要求借看。夫人被他伶牙俐齒一說,不好不借,只有加以嚴格限制,不準攜帶筆硯,只能坐在小閣中觀賞,也不許有其他人在場。這樣王生往來兩三個月,凡十數次觀賞,逐漸將構圖布局、位置暗暗記在心裡,回去以後就把全圖複製臨仿了下來。這時都御史王忬為了迎合嚴嵩,正在用高價懸賞尋覓此圖,王生拿自己的臨摹本出售給王忬,獲利八百兩銀子。王忬不知是贗本,就去獻給嚴嵩。嚴嵩獲此重寶,十分高興。這時嚴嵩家裡有個裝裱匠姓湯,在裝裱時發現畫是贗品,就跑到王忬那裡索賄,說是只要給四十兩銀子,就把事情隱瞞下來,王忬不予理會,湯姓裱畫師懷恨在心,回去以後便把作舊的顏色沖洗乾淨,將新畫露出,使嚴嵩大為難堪。嚴嵩認為王忬是有意欺騙戲弄自己,就借著薊遼事件,把王忬陷害至死。王生也因這事受牽連,餓死在監獄裡。 但是,《味水軒日記》中記載看,說圖有宋徽宗的簽題,卷末有張擇端的落款,有御書題詩,還有元代戴表元等名家的題跋。當時贗本主要有兩本,其一為陸全卿之甥王姓者所作,另一為蘇人黃彪所作。還有《味水軒日記》注後稱:「但張擇端者,南渡畫院中人……」明顯與事實不符,所提到的《清明上河圖》應該不是張擇端的真跡。 李日華,字君實,嘉興人,明神宗萬曆二十年進士,官至太僕寺少卿。能書能畫又精於鑑賞,所作筆記內容多論書畫,著有《紫桃軒雜綴》。《味水軒日記》記載時間由萬曆三十七年至四十四年(1609-1616),其上的資料對研究其他版本《清明上河圖》有一定參考價值。 以下為《味水軒日記》的記載: 「萬曆三十七年七月七日,霽,乍涼,夜臥冷簟,小不快。客持張擇端文友《清明上河圖》見示,有徽宗御書「清明上河圖」五字,清勁骨立,如褚法。印蓋小璽。絹素沉古,頗多斷裂。前段先作沙柳遠山,縹緲多致。一牧童騎人物,列肆競技,老少妍丑,百態畢出矣。卷末細書臣張擇端畫,織文綾上御書一詩云:「我愛張文友,新圖妙入神。尺縑該眾藝,采筆盡黎民。始事青青蚤(同早),成年白首新。古今披閱此,如在上河春。「又書賜錢貴妃印、內府寶圖長方印。另一粉箋,貞元元年正月上元月日,剡源戴表元一跋。又一古紙,李冠、李巍賦二詩。最後天順六年二月,大梁岳浚文璣作一畫記,指陳畫中景物極詳。又有水村道人及陸氏五美堂圖書二印章,知其曾入陸全卿尚書笥中也。後又有長沙何貞立印,又余姻友沈鳳翔超宗二印記。超宗化去五六年矣,其遺物散落殆盡,此卷適觸余悲緒耿耿也。《清明上河圖》臨本,余在京師見有三本,景物布置俱各不同,而俱有意態。當是道君時奉旨,令院中皆自出意作圖進御,而以擇端為最,供內藏耳。又余昔聞分宜(嚴嵩)相柄國,需此卷甚急,而此卷在全卿家。全卿已捐館,夫人雅珍秘之,諸子不得擅窺。至縫置繡枕中,坐臥必偕,無能啟者。有甥王姓者,善繪性巧,又善事夫人,從容借閱。夫人不得已,為一發藏。又不欲人有臨本,每一出,必屏去筆硯,令王生坐小閣中,靜默觀之。暮輒饜意而去。如此往來兩三月,凡十數番閱,而王生歸輒寫其腹記,即有成卷。都御史王忬迎分宜旨,懸厚價購此圖。王生以臨本售八百金,御史不知,遽以獻。分宜喜甚,發裝潢匠湯姓者易其標識。湯驗其贗,索、賄四十金於王,為隱其故。王不信,吝予。因洗刷,露其新偽,嚴大(左月右無)王,因中之法,致有東市之摻。夫王固功名草草之土士,宜不具鑒,分宜少頗淹雅,晚年富貴已極,搜閱甚多,宜一見了了。而、王生之偽,必藉老匠以發,則臨本之功,亦非泛泛者。今臨本不知何在,而真者獨出,亦有數存乎其間耶?夫書繪本大雅之玩,而溺者至以此傾人之生,諂者至以此媒身之禍,豈清珍之品,本非勢焰利波所得藉資者耶?所謂衛懿公之鶴,不如嵇、阮之酒。觀此,則有癖古之嗜者,不當復媒榮(左月右無)。而都顯倨者,亦可推此以遜寒士矣。王生號振齊,亦因此構仇怨,瘐死獄中,或雲真本為衛元卿所得,元卿續獻之嚴,偽本乃敗。未知的據。原註:《清明上河圖》臨本,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六八《清明上河圖別本跋》云:「《清明上河圖》真贗本,余俱獲寓目……(真本)初落墨相(嚴嵩)家,尋籍入天府,為穆廟所愛,飾以丹青。贗本乃吳人黃彪造,或雲得擇端稿本加刪潤,然與真本殊不相類,而亦自工緻可念,所乏腕指間力耳,今在家弟(敬美)所。此卷以為擇端稿本,似未見擇端本者。其所云,于禁煙光景亦不似,第筆勢遒逸驚人,雖小粗率,要非近代人所能辦。蓋與擇端同時畫院祗候,各圖汴河之勝,而有甲乙者也。吾鄉好事人遂定為真稿本,而謁彭孔嘉(年)小楷、李文正(東陽)公記、文徽仲(徵明)蘇書、吳文定(寬)公跋,則壽承(文彭)、休承(文嘉)以小行代之……然不能斷其非則端筆也。」同題又以篇云:「而清明上河一圖,歷四百年而大顯,至勞權相出死構,再損千金之值而後得。咦,亦已甚矣。」王世貞所述未涉其夫被殺與圖的關係,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五十四云:「嚴嵩以忬愍楊繼盛死,銜之。忬子世貞又從繼盛游,為之經紀其喪,吊以詩。嵩因深憾忬。嚴世藩嘗求古畫於忬,忬以臨幅類真者以獻。世藩知之,益怒。會灤河之警。鄢懋卿乃以嵩意、為草,授御史方輅,令劾忬。嵩即擬旨逮系。爰書具,刑部尚書鄭曉擬謫戍。奏上,竟以邊吏陷城律棄市。」《野獲編》卷八《嚴相處王弇州》云:「王弇州為曹郎,故與分宜父子善。然第因乃翁思質忬方總督薊遼,姑示密亦防其忮,而心甚薄之。每與嚴世藩宴飲,輒出惡謔悔之,已不能堪。會王弟敬美繼登第,分宜呼諸孫切責,以不克負荷訶誚之。世藩益恨王,日譖於父前。分宜遂欲以長史處之,賴徐華亭(階)力救得免……後分宜因唐荊川(順之)閱邊之疏,譏切思質,再入鄢劍泉懋卿之贊決,遂置思質重辟……當華亭力救弇州時,有問公何必乃爾。則云:此君他日必操史權,能以毛錐殺人。一曳裾不足錮才士,我是以收之。人咸服其知之。」同書卷二《為畫致禍》云:「嚴分宜勢熾時,以諸珍寶盈溢,遂及書畫骨董雅事。時鄢懋卿以總鹺使江淮。胡宗憲、趙文華以督兵使吳越,各承奉意旨,搜取古玩不遺餘力。時傳聞有《清明上河圖》手卷,宋張擇端畫,在故相王文恪(鏊)胄君家。其家巨萬,難以阿諸動,乃托蘇人湯臣這往圖之。湯以善裝潢知名,客嚴門下,亦與婁江王死質中丞往還,乃說王購之。王時鎮薊門,即命湯善價求市。既不可得,遂囑蘇人黃彪摹真本應命,黃亦畫家高手也。嚴氏既得此卷,珍為異寶,用以為諸畫壓卷,置酒會諸貴賞玩之。有妒王中丞者,知其事,真發為贗本。嚴世蕃大漸怒,頓恨中丞,謂有意紿之,禍本自此成。或雲即湯姓怨弇州伯仲,自露始末,不知然否。」以文房清玩致成大獄,嚴氏之罪固當誅,但張擇端者,南渡畫苑中人,與蕭照、劉松年輩比肩,何以聲價陡重且為祟如此。」 其二:明人沈德符《野獲編補遺》記載說:嚴嵩權勢熾熱的時候,家中的奇珍異寶,應有盡有,就開始轉向搜集古董字畫。其時鄢懋卿總理淮、浙鹽政,胡宗憲總督吳、越兵事,他們都是嚴嵩的黨羽,秉承主子的意旨,在江南一帶搜羅蒐集古董字畫,不遺餘力。他們聽說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在已故內閣首輔王鏊的家裡,但其家巨富,難以用錢財打動,就找到一個叫湯臣的蘇州人想辦法。湯是一個裝裱匠,在嚴嵩家裡作事,同時與王也有往來,就去鼓動王忬把畫買下來。王忬當時鎮守薊門,即命湯出高價求買,仍然不可得,遂找到一個叫黃彪的蘇州人臨摹了一本,送給了嚴嵩。嚴嵩得到這一偽本,視為異寶,大擺筵席宴請王公貴人,在酒酣耳熱時,把畫拿出來叫大家玩賞,其中有一個人平時十分忌妒王忬,略微聽到過黃彪臨摹的事,就當著眾人面指出是偽本,使嚴嵩父子當場下不了臺,頓時記恨王忬,認為是有意來捉弄他。後來王忬被殺,禍根就在這裡。又有一說,是湯姓裱畫師怨恨王忬的兒子王世貞、世懋兄弟,是自己有意在嚴嵩那裡露出事情經過的。 其三:清人顧燮公《消夏聞記》上的記載,更為曲折離奇,故事說:太倉王忬家裡收藏有《清明上河圖》,嚴世蕃知道後強行索要,王忬捨不得給,就請一個高手臨摹複製一本送去。早先王忬在巡撫兩浙時,有一個姓湯的裱畫工生活非常困難,王忬很同情他,就帶回到自己家中作一些活計,後來又推薦給了嚴世蕃。當王忬把仿本《清明上河圖》送到嚴家時,恰好湯姓裱畫工在旁邊,就對嚴世蕃說:這畫我見過,送來的是假的,只要看屋角上麻雀是不是一腳踏兩瓦就可以驗證。畫展開後果如其言,嚴世蕃心裡感到不是滋味,既恨王忬,也看不起姓湯的,再也不重用他。恰好俺答部入寇大同,王忬為薊、遼總督,嚴氏黨羽鄢懋卿唆使御史方輅彈劾王忬御邊無術,王忬就被殺害了。 後嚴嵩倒臺後,家產被抄入宮中,《清明上河圖》回到了紫禁城宮中。 到明穆宗時,穆宗不喜歡書畫,就常常將宮中所藏的名家名作高價賣給皇親國戚。成國公朱希忠趁機向皇上上奏要求把《清明上河圖》賜賞給他。明穆宗雖然不懂書畫,但也知此畫為傳世珍品,便抬高價格,抵應給他的俸祿,自以為是給朝廷省下了一筆銀兩,可誰都知道有些珍寶是根本不能用價錢來衡量的。 正在這筆生意要成交時,《清明上河圖》卻不翼而飛,宮中又傳出一個離奇的故事:一個小太監將《清明上河圖》從內府中偷了出來,他懷揣著畫捲走在紫禁城中,由於做賊心虛,慌忙之中將畫卷藏在宮殿階梯中的一個排水孔里以便日後再取,可是天不遂人願,在當夜就下起了飄潑大雨,而且一下就下了三天三夜。幾天後那太監再來取畫卷,那畫卷已是破舊不堪,畫面已模糊不清。此事無實據可查,《清明上河圖》失蹤案從此就不了了之了。《清明上河圖》也就漸漸地遠離了人們的視線,銷聲匿跡了。在明人詹景風的《東圖書覽編》中收入了這個故事。但是我們今天仍能在故宮博物院看到《清明上河圖》,而且畫卷也完全沒有水浸泡過的痕跡。可是為甚麼會出現這樣一個在當時廣為流傳的故事呢? 這個故事流傳了十幾年之後,當《清明上河圖》又一次現世,人們才知道《清明上河圖》並未被消失匿跡。只是這幅名畫上又多了一個名叫馮保的人的筆跡,他為《清明上河圖》題上跋序這樣寫到: 「余侍御之暇,嘗閱圖籍,見宋時張擇端《清明上河圖》,觀其人物界畫之精,樹木舟車之妙,市橋村郭,迥出神品,儼真景之在目也,不覺心思爽然。雖隋珠和璧,不足雲貴,誠稀世之珍寶歟!宜珍藏之。時萬曆六年(1578),歲在戊寅,仲秋之吉,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兼掌御用監事、司禮監太監、鎮陽雙林馮保跋。鈐印四,侍御清,馮永享收藏書畫記,馮保印,永享。」 從他在《清明上河圖》上寫的題跋來看,寫下了一些迥出神品之類讚美此畫的文字,再細看也沒有說明到此畫的來龍去脈,那他究竟是怎麼得到《清明上河圖》的呢?這些年《清明上河圖》在他手中,他為甚麼不拿出來向人炫耀一番呢?誰人不知道家藏這樣一幅名畫是光宗耀祖的事呢?但恰恰因為這樣他才不能聲張,假使是由皇帝賞賜,他在題跋中一定大書特書,某年某月某日大明天子賜《清明上河圖》於我,但在馮保的跋序中隻字末提。最好的解釋是:《清明上河圖》被馮保從宮中盜出,為了掩蓋他盜畫的罪行,編造這樣一個故事就是最好的掩人耳目的妙計。 太監馮保,深州(今河北深縣)人,號雙林,隆慶元年(1567)提督東廠兼掌御馬監事。神宗即位後,任司禮監掌印太監,兼掌東廠(明代特有的特務機構),集內外大權於一身,權傾朝野。因與首輔高拱結有私怨,與張居正相結,將高拱罷逐。內倚太后,外侍張居正。穆宗死後,他挾持10歲的萬曆皇帝,氣勢甚盛,舉朝惡之。且貪婪成性,聚斂無度,家貲極富。馮保與外臣勾結,假傳遺詔言「閣臣與司禮監同受顧命」。氣勢之甚,令滿朝文武敢怒而不敢言。但他有較好的文化素養,善書法、通樂理,在司禮監時,曾監刻《啟蒙集》、《帝鑒圖說》、《四書》等。在萬曆六年(1 5 7 8年)馮保終於忍受不住誘惑,自己在圖後寫下了題跋,稱自己為「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兼掌御用幹事司禮監太監」。他將《清明上河圖》在民間變賣,《清明上河圖》又在民間若隱若現。後來,等到張居正死,太后歸政,遂遭排擠,謫為奉御,被逐往南京。幾年後馮保病死,家產被抄沒,才發現他的家產富可敵國。 之後《清明上河圖》之上又出現了一個署名為如壽的人的題跋: 「汴梁自古帝王都,興廢相尋何代無?獨惜徽欽從北去,至今荒草遍長衢。妙筆圖成意自深,當年景物對沉吟。珍藏易主知多少,聚散春風何處尋。鷺津如壽。鈐印一, 如壽印。」 此處不知此「如壽」為何人,尚待深入研究。 ... 五、乾隆年間的《清圖》收藏家——陸費墀、畢沅 1 6 4 3年在關外數十年的皇太極之第九子年僅六歲的福臨在盛京瀋陽即位後,第二年4月明朝降將吳三貴引清兵入關。10月在京師定鼎,號大清,年號順治。從此,進入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王朝。作為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清王朝較從前的少數民族政權更注重和漢民族的融合,更注重吸收漢民族文化。 陸費墀,清代學者。字丹叔,一字石堅士,號頤齋,晚號吳涇灌叟。浙江桐鄉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官至禮部侍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開始編纂四庫全書,聘用紀昀、陸錫熊、陸費墀等人,當時陸費墀為總校官。書編成後,呈帝觀覽,因書中有偽謬語,紀昀、陸錫熊和他同被斥責,而他處罰尤重。責令他出資裝治、整修文瀾閣、文匯閣、文宗閣三閣圖籍,書面用葉木匣。又因事被處罰以革職,家被抄後,僅留千金以養家眷,余資皆充三館裝治圖書之用。旋即憂憤卒。和紀昀合纂有《歷代職官表》。工詩文。著有《頤齋賦稿》、《枝蔭閣詩文》集。 畢沅從陸費墀購得《清明上河圖》以後,與其弟畢瀧(清代收藏鑑賞家)同賞,現今畫上有二人印記。 畢沅,清代學者、史學家。字秋帆﹐一字纕蘅﹐號弇山﹐因從沈德替學於靈巖山,又號靈巖山人。鎮洋(今江蘇太倉)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進士,廷試第一,狀元及第,援翰林院編修。乾隆五十年累官至河南巡撫,第二年擢湖廣總督。嘉慶元年(1796年)賞輕車都尉世襲。病逝後,贈太子太保,賜祭葬。畢沅精通經史,旁及語文學、金石學、地理學,並善詩文,一生著作頗豐。「一時名儒,多招至幕府」,著名學者章學誠、孫星衍、洪亮吉、汪中、段玉裁等皆曾受知其門下。他在其幕賓的襄助下,搜求善本古籍,校勘輯佚,編纂了許多有價值的著作,尤其在經學與史學方面作出了很大貢獻。經學方面著有《傳經表》、《通經表》等,並撰《墨子集注》,直接指明誹墨始於孟子,提出《墨子》作為一種古代典籍,「不可忽也」。在史學方面,他最大的成績是撰修了《續資治通鑑》二百二十卷。他留下的著作還有其主編的《經訓堂叢書》,所撰的有《靈巖山人詩集》、《靈巖山人文集》、《中州金石志》、《河間書畫錄》、《晉書地理志校注》、《山海經新校注》等。 直到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因為乾隆的去世,權臣和珅迅速被扳倒。在嘉慶二年去世的湖廣總督畢沅,因為被查出有交結和珅的行為,身後被抄家。《清明上河圖》又一次出現在查抄物品中。嘉慶皇帝為了表示對父親心愛之物的珍重和緬懷,將乾隆平時珍玩的書畫器物全部封存。《清明上河圖》被珍重地存放在延春閣。乾隆皇帝在有生之年的收藏幾乎囊括了天下收藏的最精華部分,可惜也由於各種版本《清明上河圖》魚目混珠,畢生熱衷於書畫的乾隆皇帝,最終沒能在有生之年一睹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真跡,而真跡卻在兩個大臣之間買賣交易,之後又到了和珅手中。《清明上河圖》於嘉慶十年(公元1805年)被編入《石渠寶笈三編》,此後,《清明上河圖》一直被收藏在紫禁城中。 ... 六、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 中國封建歷史在清代走到了盡頭,清後期長時間的閉關鎖國,隔斷了中國同世界的交往,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已遠遠落後於世界,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定,一次次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沉重的打擊了封建清王朝。1 9 0 1年《辛丑條約》的簽定標誌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中國人民不斷尋求救國圖存的道路,以孫中山先生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掀起了辛亥革命運動,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 1912年2月12日,中國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走下了皇帝寶座,根據「優待條例」,溥儀仍然住在皇宮紫禁城內,於是溥儀利用兩名弟弟每天上午「進宮」陪同溥儀讀書的機會,將珍貴文物包裹在包袱里,由他的弟弟們每天下學時運出紫禁城,沒有一天間斷過,從1922年11月16日開始,到1923年1月28日的73天時間裡,都以「賞賜」其弟溥傑的名義,將書畫手卷1285件,冊頁68件分批盜運到他的父親在天津英租界十三號路為溥儀買的一所樓房中。其中,《清明上河圖》就有諸多卷,其中有張擇端的那幅《清明上河圖》真跡,和明代畫家仇英以蘇州為背景仿畫的《清明上河圖》「蘇州片」。 1 9 1 7年張勳擁戴溥儀復辟,恢復「宣統」年號,但張勳復辟僅12天就收場了。此時溥儀已為他下一步做了打算,就是留學國外,而留學國外的費用就得來自他手中這些書畫。 直到1924年11月5日,當時的北京衛戍總司令鹿鍾麟、警察總監張璧,率領20名短槍手突然闖進紫禁城,攆走了溥儀,拆散了「小朝廷」,溥儀竊取宮中文物的計劃才被迫中斷。 1924年11月5日,溥儀回到父親的「醇親王府」;11月29日,溥儀逃往日本兵營,要求「避難」,公然搬到日本公使館居住,在日本軍國主義卵翼下恢復「小朝廷」。1925年「龍抬頭」的日子(2月24日),溥儀打扮成商人的模樣,在日本人的監護下,來到天津法租界張彪私宅「張園」,《清明上河圖》陪伴著溥儀在天津度過了七年多的時光。 通過日本特務土肥原賢二的陰謀策劃、天津日軍的密切配合,將溥儀喬裝成日本軍人,於1931年農曆十月初一,乘小汽船偷渡白河,經大沽口,登上日本商船「淡路丸」,潛到營口,至鞍山湯崗子小住,然後前往旅順口,進入日本殖民地。1932年3月8日,溥儀帶著他的珍寶、字畫,從天津遷往長春,在侵華日軍的操縱下建立偽滿洲國登上了皇帝寶座。《清明上河圖》又陪伴著溥儀,在長春度過了長達13年4個月的歲月。 1945年8月10日,日本關東軍司令官山田乙三通知溥儀遷都通化,溥儀心中明白,所謂的遷都實際上是逃亡,溥儀請山田乙三寬限3天的時間打理行裝。實際上,溥儀最放心不下的,是那些從北京故宮帶出來的珍寶、字畫。13年來,《清明上河圖》和大量的珍寶、字畫,一直封存在長春偽皇宮後面的書畫樓里,只有溥儀和少數貼身隨從知道書畫樓裡面封存的秘密。溥儀和貼身隨從匆匆忙忙進入這座神秘的「小白樓」,他從大量的珍寶、字畫當中精選了一些珍品逃往通化,剩下的珍寶、字畫被一些侍衛哄搶。其中,四個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圖》有哪一卷被溥儀帶在身邊?哪一卷流失於民間?人們不得而知…… 8月13日溥儀帶著一部分珍寶、字畫和家眷,匆匆逃往通化長白山腳下的小山村——大栗子溝。三日後,溥儀乘坐一架小型軍用飛機企圖逃往日本。當飛機經過瀋陽時,飛機起飛後被蘇聯紅軍迫降溥儀被俘獲,蘇聯紅軍將其遣往蘇聯赤塔,後轉至伯力,五年之後,溥儀被遣送回國,四個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圖》下落不明。溥儀隨身攜逃的書法名畫和一批珠寶玉翠,被中國人民解放軍繳獲後,上繳東北人民銀行代為保存。 就這樣紫禁城中的宮中所藏的珍寶,有的被「賞」給了溥傑,有的放在了天津租界,有的存放在了長春「小白樓」,有的被遺放在了大栗子溝,而有的在遷徙中毀掉了,更有一大批國寶流失到了國外…… 194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長春。解放軍幹部張克威同志,通過當地幹部收集到偽滿皇宮流散出去的珍貴字畫十餘卷。1947年,張克威同志調到東北行政委員會工作,臨行前他將這十餘幅捲軸交給了當時開闢東北革命根據地的主要負責人之一林楓同志。 1949年7月7日,東北博物館(現遼寧省博物館)在瀋陽成立並開館,成為新中國第一個開放的博物館。東北博物館的大部分展品,為東北人民銀行撥交、中國人民解放軍從溥儀處繳獲的名貴書畫、珠寶翠玉飾品。而在第二年冬天,東北局文化部開始著手整理解放戰爭後留下的文化遺產,書畫鑑定專家楊仁愷先生在東北博物館臨時庫房裡發現一卷殘破的畫卷,畫卷淡設色,畫中描繪人物、街景的方法,都是古老的繪畫法式,長卷氣勢恢弘,筆法細膩,人物、景物栩栩如生,歷代名人的題跋豐富而詳實,歷代的收藏印章紛繁而複雜。當時,楊仁愷先生整理書畫作品時發現了其中有3件同名為《清明上河圖》的作品。於是楊仁愷先生將這幅畫卷的照片,發表於東北博物館編印的《國寶沉浮錄》中,立即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高度關注,當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鄭振鐸先生,將這幅畫卷調往北京,經專家學者進一步考證、鑑定,確認這幅繪畫長卷就是千百年來名聞遐邇的——《清明上河圖》「石渠寶笈三編本」。 ... 1955年,《清明上河圖》被國家有關部門撥交到北京故宮博物院珍存。 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大幹將之一李作鵬,曾利用權勢將《清明上河圖》強行從故宮博物院「借」出,據為己有。他還夥同邱會作、吳法憲等人一起,霸占了其他一大批珍貴文物。林彪倒臺以後,《清明上河圖》才又重見天日,如今依然珍藏在故宮博物院中。 清明上河圖流傳表: 1101-1125 張擇端完成《清明上河圖》並收入宋御府。宋徽宗趙佶在卷首題五簽,並加蓋雙 龍小印(已佚)。 1127 靖康之變,《清明上河圖》捲入金國民間。 1186 (金)張著、張公藥、酈權、王磵、張世積為《清明上河圖》提跋。 1260 收入元秘府,為官匠裝池者以贗本偷換出宮,售予某貴官,中途又為保管人偷售給杭州陳彥廉。 1351楊準從陳處購得,題長跋記述始末。次年,江西劉漢從楊準處獲觀,為之題跋,譽為「精藝絕倫」。 1352 劉漢從楊準處購得,並做題跋。 1365(元) 李祁在《清明上河圖》上作了題跋,題跋上記圖為靜山周氏家 1461 (明)吳寬在《清明上河圖》題跋稱圖在大理寺卿朱鶴坡家。「朱公云:『此圖有稿本,在張英公家。」 1451(明)李東陽在圖後兩次題寫長跋,詳記畫面內容和在明代中朝流傳始末:弘治以後,固歸華蓋殿大學土徐溥所有。 1515 徐臨終時,贈李東陽。 1524 陸完收藏,後嚴嵩利用《清明上河圖》陷害王忬。 1578 入太監馮保之手並作跋。 如壽作跋。 1644 清初陸費墀、畢沅收藏。 1799 畢沅死後《清明上河圖》被查抄入清宮。 1921 溥儀以「賞賜」其弟溥傑的名義,將《清明上河圖》盜運出宮,由天津轉入長春偽滿洲國。 1945 溥儀在通化被截獲,存於東北博物館(現遼寧省博物館),後撥交故宮博物院。

 

↓↓↓限量特惠的優惠按鈕↓↓↓

 

 

文章來源取自於:

 

 

每日頭條 https://kknews.cc/collect/r646jg4.html

MOMO購物網 https://www.momoshop.com.tw/goods/GoodsDetail.jsp?i_code=6976039&memid=6000007380&cid=apuad&oid=1&osm=league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Dcard網友推薦開箱】【富邦卡現金回饋5%】【百貨公司也不到這個好物】
【momo週年慶特價】 【momo購物節這款有優惠】 【Smile Honey】玻尿酸口腔滋潤凝膠噴霧(柑橘)【產品開箱文熱騰騰登場】 【刷台新銀信用卡享優惠】 【Smart bearing智慧魔力】頂級款熱敷墊 熱敷按摩器 磁力透氣綁帶OA-01-BK(全方位好幫手)【使用後的心得大家都說不錯】 【這產品好多人推薦】 【lemonsolo】化妝品文具桌面抽屜式收納盒-化妝筆筒款(2入)【momo刷卡折扣價】 【最多人推薦這產品】 【dipper】強力吸盤壁掛-中(雙筒衛生紙架套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456ef7e8ce 的頭像
    456ef7e8ce

    456ef7e8ce的部落格

    456ef7e8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